中育貝拉國際高中走進麋鹿苑,跟著同學們看動物“大片兒”!
時間:2022-01-27 14:50:54
研學的目的大概分為兩種
一是為
“留學預考察”或“擁有不同的學習經(jīng)歷”
二是為了
“增長見識”,彌補教材、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新學期,為了讓同學們的周末
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北京中育貝拉特別為同學們
組織安排了“周六社會實踐與研學活動”
并把“周六社會實踐與研學活動”
納入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從今年開始,將每周六研學常態(tài)化
目的是讓學生們在周六走出校園
既充實了學生的課余時間
又能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
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
增加對集體活動學習的體驗
提升創(chuàng)新探索精神和實踐等多方面能力
這不,第一期研學,我們就走進了
位于北京大興的麋鹿苑
這里是全國唯一一家
以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態(tài)文明教育為主題的
專業(yè)化博物館
當然
這里不僅有麋鹿等
可愛的野生動物
還記載著麋鹿失而復得的傳奇故事
一起跟隨學生們去瞧瞧吧~
走在麋鹿苑內,你能看到原始的濕地荒野環(huán)境,這里生活著包括麋鹿在內的數(shù)十種哺乳動物、近百種鳥類和兩百余種濕地植物。此外,苑內還有館藏標本4000余件,戶外建有科普設施近60套。
在游覽過程中,會為同學們配備專業(yè)設備,講解器、望遠鏡來幫助同學們近拍孔雀,遠觀麋鹿。博物館內有國家一級講解員詳細講解,讓同學們對麋鹿的傳奇身世和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有了深入了解。
在世界鹿類展廳,鹿的起源、種類、分布、習性等與鹿相關的知識以及或神奇或驚險的故事一一展現(xiàn)。
俗稱“四不像”的麋鹿,之所以臉似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驢,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濕地的生活環(huán)境。
麋鹿本為中國獨有,但1865年被法國大衛(wèi)神父發(fā)現(xiàn),此后陸續(xù)運送到歐洲。我國野生的麋鹿早已滅絕,最后一群散養(yǎng)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獵苑中。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瘋狂劫掠,獵苑毀于戰(zhàn)亂,麋鹿從此在中國絕跡。
1900年前后英國從歐洲一些動物園中收集到18頭麋鹿,放養(yǎng)于烏邦寺公園,現(xiàn)麋鹿群已繁殖到600頭。1985年英國烏邦寺公園塔維斯托克侯爵將20頭麋鹿送還給中國,國家在北京專門成立了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并辟出近千畝土地,建成麋鹿苑。
除了麋鹿,苑內還有各種珍稀鳥類,多米諾骨牌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但是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卻非同尋常,這里每一塊石碑的倒下,都象征著一種已經(jīng)滅絕的鳥類或獸類。一個物種的滅絕可能會引起與之相關的十幾個物種的相繼滅絕,這種滅絕趨勢的連帶性就通過一塊塊倒下的石碑相互疊壓形象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